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博雅讲坛马得林以诗意的栖居喻指技术的超越之路

时间:2012/11/26 00:00:00 作者: 点击数:

  西电新闻网讯(员工记者  荆书铎 庞勃)11月20日晚7时,西电博雅讲坛第七讲在南校区老员工活动中心小剧场举行。本场讲座中,人文学院马得林副教授以“诗意的栖居——技术的超越之路”为题,深入浅出的引出了有关科技哲学的话题,近300名员工聆听了报告。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科学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马得林老师首先引用了维纳和爱因斯坦的两句名言,指出现代科技在为人类提供舒适和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马得林分别列举了核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危机和伦理争议,引发了大家对科技负效应的反思。

 

马得林从古希腊神话与技术起源谈起,从西方的泰勒斯、柏拉图到中国的老子、庄子,回顾了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技术的哲学反思。马得林谈到:“人类最初并不是把技术看作是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手段和工具,而是看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融通方式,认为技术是“技”和“艺”的结合,人类需要的是合于“天道”的技术;但是到了近代,人们将技术看做满足人类需求的手段和工具,因而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成了赤裸裸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对象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是工具理性,人类想方设法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掠夺自然。”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对此忧心忡忡,马得林以近代哲学家卢梭为例,指出在近代对技术的一片欢呼、支持之声中,仍有少数哲学家对科学技术的过分僭越,保持一种警惕和批判的态度。

 

马得林进而介绍了现代技术哲学的两个流派,一是工程传统的技术哲学,注重技术的程序、认知结构以及客观的表现形式,以德国哲学家卡普等为代表;一是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注重从技术的外部和非技术的角度看待技术,反思技术对生命、健康、伦理道德、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包括以尼采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以柏格森等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以及以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等对工业文明导致的人性异化和工具理性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马得林最后重点谈到了对现当代影响颇大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科学技术的深刻反思。海德格尔认为,在现代社会,技术已不是单纯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为了一种决定性的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方式,现代技术的本质不是工具,而是“座架”。 表面上人类利用技术、控制技术,却意识不到人类陷入技术的“座架”之中,而被技术“置摆”,因而,在大科学、高技术时代,人类失去畏惧,自然失去神性,存在的意义减退,生命的价值消亡,人类逐渐失去精神家园,陷入“无家可归”的危机中。马得林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是要人对现代技术保持沉思和警惕的态度,警醒人们珍惜自然,回归本真,从而实现‘诗意的栖居’。”

 

互动环节中,现场同学争相提问。马得林与同学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应有态度、对海德格尔的理解,以及人类如何获得精神自由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博雅讲坛由党委宣传部、人文学院、校团委、新生部联合举办,每周举办一场。本场报告会为第七讲,公司国家老员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人文学院杨选德副教授主持了报告会。